与画家桂兆海交往,你必须注意两点,一要“真”;二要“深”。真是讲真实、真情、真心;而深是讲深度,思想的深度,作品内涵的深度。倘若你忽略了这两条,你很难走进桂兆海的内心。
就桂兆海的作品而言,事实上也一直致力于这两个字。他的作品力求表达自己的心象,要找到自己与大自然对话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这样才能感动人,这一点体现了桂兆海的真。而崇尚天地肇始的和谐以及蛮荒之境,是桂兆海对崇高壮美的自觉追求,这里则体现了他的深度。当一个画家在境界和追求上达到了这个高度时,其作品的深度已经不言而喻了。
然而,桂兆海的艺术气质并非天生如此,在他最初学画和以画谋生的经历中,内心也曾有过摆脱不了的杂念。如果命运没有安排他在关键时候结识两位恩师的话,也许今天的他会继续平庸下去。
桂兆海的两位恩师,一位是我国山水画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先生,而另一位是李可染先生的高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贾又福先生。谈到两位老师,桂兆海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桂兆海生长于安徽省一个特别小的县城,小时候的经历平淡无奇,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但那时县城里一位老先生的一笔好字令桂兆海很是羡慕,藉此缘由,十几岁的桂兆海便发奋学习,每天晚上坚持练字至夜深人静。对书法史论以及诗词歌赋、古文、史书等均有涉猎,还因为文字的起源与八卦有关,他甚至研读了《易经》。所有这一切,其实桂兆海的内心是奔着今后成为书画家而去的。
不仅如此,心存高远的桂兆海还到邻县的司空山二祖禅寺寄居,以洞察山川变幻之象,并做了不少诗,其中一首为:“云霞出天山,万物如超然,山鸡鸣野寨,白鹤落边关。司空隐作客,神光潜修禅,飘渺天接处,似是有人还。”可见, 桂兆海有志于山水之间的胸怀已渐渐敞开。但是后来,小县城里实在没有任何能把桂兆海留下的理由,于是桂兆海选择了北漂。
然而,人才济济的北京,哪有桂兆海的立足之地?生活的窘境竟令他觉得自己所确立的人生目标是多么的遥远、荒唐和可笑。迫于生计,经朋友引领他开始经营起古旧书刊与字画生意。而恰是这段经历令他大开了眼界,他亲眼见过了大量宋版、元版、明版、清代和民国书籍,有机会饱览许多古代和近代的名人字画,用桂兆海的话说,那一阶段的生活状态是:“饿瘦了身子、喂大了脑子”。
精神上的满足感令贫困的桂兆海在北京一“赖”就是好多年,直至有一天,他有幸获得了进北京画院进修的机会,而且遇到的导师正是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由此,桂兆海的人生和事业迎来了一个重要拐点。
应了“机会总是赐予有准备的人”的那句话。随李小可先生学画,桂兆海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几年里,桂兆海持续进行对中国式水墨以何种形式面向大众、以何种内涵感动世人和如何被新的时代所接受等重要理论课题的探究和思考。可以说,桂兆海从世界观到价值观,从精神家园到灵魂深处经历了一次炼狱般深刻的洗礼。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8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5]1282-139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